415` 荔湾区彩虹幼儿园——资讯

秋季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2020-09-11 10:08
评论(0)  阅读(101返回

随着9月的悄然到来,学校陆续开学,学生们也终于结束了暑假生活,回归到学校中,此时传染病的预防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今年暑假期间,不少地方发生了汛情,一般来说,汛期结束后,常会出现肠道和虫媒传染病,对于免疫机制尚不成熟的儿童青少年来说,会带来较大的健康隐患。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指一组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最常见的是菌痢。菌痢全称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志贺菌属)引起的。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好发于夏秋季。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由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等直接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接触,经口进入消化道使人体感染。

  • 临床症状:普通型表现为起病急,高热可伴发冷寒战,继而腹痛腹泻,腹痛明显,便前尤甚,便后缓解,常有里急后重,每日大便十多次至数十次,开始为稀便可迅速变为粘液脓血便。爆发型病势凶险,高热并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精神萎靡、嗜睡昏迷及抽搐,并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以休克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表现,且儿童多见。

  •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

                                   乙脑

 

 
 

乙脑全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属于虫媒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夏秋季高发。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库蚊传播,以猪、牛等家畜为宿主或传染源,通过库蚊叮咬被感染的家畜后再叮咬人,使人感染。

  • 临床症状: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表现为高热(体温>39℃并持续不退)、剧烈头痛、惊厥和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并伴有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现象,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2~6岁发病率最高。近年来,在儿童青少年普遍接种乙脑疫苗后发病有所减少,但未接种乙脑疫苗的儿童发病风险较高。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

  •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

  • 临床症状以手足、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为五期出疹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心肺功能衰竭期、恢复期)

  •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预防措施

 

 
 

 

 
 
肠道传染病
  1. 加强学校饮用水的卫生监管,严格对设施设备进行清洁消毒,防止水源污染;加强学校厕所的卫生管理,定期清扫消毒、灭蚊灭蝇。

  2. 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定时做好食堂设施设备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污染。

  3. 做好晨午检制度,及时了解因病缺勤的学生发病症状与情况;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做好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工作。

  4. 加强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肠道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乙脑
  1. 目前没有特效药,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适龄儿童要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

  2. 消灭蚊虫孳生地,对遭受灾害的外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消毒,避免蚊虫叮咬。

  3. 学校应重视乙脑预防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确保落实各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

  4. 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工作,发现学生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脑膜刺激症状时,要立即送医,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当被蚊虫叮咬又出现全身不适、头痛、发烧等乙脑相关症状时,及时就诊。

     

 
 
手足口病
  1. 九月开学季,小学及幼托机构应加强健康教育,教育师生勤洗手。

  2. 做好日常通风消毒。

  3. 教育学生不要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 流行期间家长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 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体温变化,孩子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 孩子一旦患手足口病,应待全部症状消失后一周,经校医或保健老师查验方可复课。


评论(共0条)
我要评论

    正在保存评论,请稍候...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