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广州市美林湖畔翰林幼儿园——资讯

写给年轻的父母_第三辑 核心家庭家教应注意的问题
2009-03-24 17:11
评论(0)  阅读(1181返回

核心家庭中家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核心家庭即独生子女家庭,狭义上指由父母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广义上指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他们的一部分、父母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
      在传统的观念中,独生子女比较娇生惯养,但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较,在娇生惯养和自私任性方面并没有显著区别,由此可见,核心家庭不是“娇生惯养”和“自私任性”的必然因素,造成“娇生惯养”和“自私任性”应该另有原因,比如家庭的教养方式。造成对独生子女这种错误印象的原因可能与我们整个社会的归因方式有关,当我们发现“娇生惯养”和“自私任性”的孩子时,总是倾向于用“独生子女”来做出解释,由于没有全面和系统的调查研究,就形成了这种片面的认识。
      研究人员还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整体适应和社会能力上没有区别,主要包括融合动机(融入团队和集体的愿望强度)、同伴威望(团队和集体中的其他人的评价)、社会参与(参与社区、幼儿园或者学校活动的愿望和方式)等,在个性、社交能力和个人控制能力也没有差别。
      在核心家庭长大的孩子,由于没有竞争,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关注,物质生活更为丰富,成长的机会和环境更加多样,也拥有更多的隐私,与父母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父母倾注关注和提供物质比较容易导致过度关注和纵容,导致孩子不能正确建立对自己、亲子关系的正确认识,造成孩子错误认为自己可以主导与父母的关系。这其中,独生子女因素和物质丰富两个因素交互起作用,客观上具备父母满足孩子任何要求的条件。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需要与兄弟姐妹分享,需要谦让,或者物质不丰富,很多物质要求无法满足,面对物质要求,父母更倾向于不全部满足,这就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在起作用了。其实,孩子很多坏习惯是天生就有的吗?显然不是,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教”会的。比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父母会理性地做出判断并给与回复,但孩子的判断并不依靠理性,完全依靠感性,依靠短时间内的感官刺激。当要求不能满足时,孩子会采用哭、闹、打滚等方式表达不满,刚开始的时候,父母还能坚持,随着时间的延长,父母的耐性消耗殆尽,要求得到满足,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从中学到,原来我的哭闹可以让我满足任何要求,只要我坚持,“胜利是属于我的”。当孩子首次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父母应该狠心,坚决不满足,杜绝后患。如果孩子已经有了这种习惯,父母可能要付出更大的耐心,以及来自长辈的压力,才能让孩子改掉坏习惯。
      众所周知,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著名的希腊神话故事告诉我们,期望可以创造奇迹。(远古时候,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在核心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大。通过调查发现,独生子女的成就动机水平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因此可以,他们的学业成绩更加优秀,具备接受较高层次教育的条件。但是,个别父母对于孩子成长表现出过度关注,希望他们在每个方面都很优秀,而且不容忍失败,这也给孩子造成压力,“拔苗助长”,反而造成学业成绩不佳。
      在核心家庭长大的孩子,不能体验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较少机会进行合作和分享,在家庭内部也无需谦让,对孩子的个性及社会化发展不利。但这个因素的负面影响比较容易克服,应该多一些让孩子融入社区,融入幼儿园和学校,家长也要有意识的制造合作、分享、谦让的机会。

评论(共0条)
我要评论

    正在保存评论,请稍候...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