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广州市美林湖畔翰林幼儿园——资讯

写给年轻的父母_第五辑 条件反射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2009-04-02 15:19
评论(0)  阅读(1248返回

条件反射在幼儿教育中使用

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进化过程中,大量有关自身和种族生存的本领通过遗传固化下来,成为人与生俱来的行为。当外界环境中特定刺激出现的时候,人便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是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本能的,不需要经过思考、判断。比如眨眼、膝跳、吮吸反射,当有物体快速出现在眼前较近距离,眼睛会自动眨一下,无论人怎样有意识去控制,都无法控制眨眼反射。当出现巨大的响声时,人们都会不由自主的把头转过去,寻找声音的来源。这就是非条件反射。《三国演义》中曹操成功使用“望梅止渴”的方法让自己和士兵脱离险境,因为人对酸味食物有分泌唾液的非条件反射,士兵想到酸梅立刻分泌很多唾液,可以暂时缓解口渴。非条件反射对人类的个体和种族生存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趋利避害。
对于人类的学习来说,非条件反射的直接作用有限,但可以借助非条件反射来建立条件反射,大多数行为和心理过程都要通过非条件反射来建立。非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获得的,非条件反射是人对两个或者多个事物存在时间上或者空间上存在关系的一种反应。以海洋馆训练海豚为例,最初过程是极其复杂和艰苦的,海豚所做出的动作也是混乱和不规范的;当某些行为出现的时候,不断给与食物作为奖励,海豚就逐渐建立起对食物的非条件反射,规定动作逐渐增加,其他无关动作逐渐减少,训练员从而达到对海豚控制的目标。以人为例,幼儿有时喜欢大吵大闹,这些行为本身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只是从中获得声音刺激和运动的快感,让他们停下来是很困难的事情。当幼儿出现类似行为的时候,如果给与一定的奖励,鼓励他们大吵大闹,多次以后他们就会对奖励产生非条件反射,为了得到奖励而大吵大闹,当非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停止提供奖励,大吵大闹的行为就会减少,而且持续稳定的时间比较长。
人类出生后,把任何东西放在嘴边都会诱发吮吸行为,这对保证个体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婴儿获得足够的食物。逐渐开始辨认人脸,当妈妈出现的时候,表现出高兴、快乐等表情,当妈妈出现时,对哭闹具有抑制作用,因为婴儿已经对母亲(最主要是脸)建立了非条件反射,母亲的出现随后就会出现食物。
1岁以前,婴儿已经可以对成人的特定刺激产生排便反射。1岁6个月以后,就应该着手用专门的时间对幼儿进行排便训练了。当成人把幼儿小便,同时口中发出口哨声,婴儿就会对口哨声建立非条件反射。在温暖的季节里,由于脱掉裤子不会太冷,大概需要半个月时间,幼儿就可以掌握小便的反射,在经过1个月左右的巩固,自己小便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当然,在巩固的过程中还会存在反复和倒退,这时父母要耐心训练,不要对这些反复和倒退给与惩罚。如果天气比较冷,排便训练可以推迟到春天再开始,因为幼儿乐意配合排便训练才是最重要的,寒冷的天气会让他们不舒服。在2岁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是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不仅是重量的增加,更是神经细胞分裂和延长并在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的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建立非条件反射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些刺激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完善。对口哨声建立非条件反射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大约10个月之后,儿童已经掌握了简单的语言,开始了交流,从一个字、两个字、简单的句子,到基本的日常交流,到2岁的时候,儿童已经基本掌握了日常用语。儿童语言掌握的程度如何,和所处的环境中语言刺激是否充分有很大关系。当幼儿还没有开口说话、只会哭闹的时候,妈妈应该多和孩子讲话,当你讲话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在注视你的脸,并且对你的讲话产生反应。刚开始喃喃自语,由于幼儿的发音很不规范,母亲要注意辨别,并多和他交谈,重复他们说对的地方,不必过多理会发音不准或者语法不对,鼓励他们说话,只要不断学习,语音和语法都会逐渐完善,这是对幼儿学习语言的促进手段。幼儿说话的行为得到强化,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他们就会更加愿意讲话,可以在交流中更快掌握词句和语法,还可以及时发现发音的错误并进行纠正。虽然语言和行为有区别,强化不能直接促进掌握语言,但成人的反馈对幼儿使用语言的兴趣有促进作用,所以也是离不开条件反射的。
2岁左右的时候,幼儿已经可以听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了。这时,可以找一些难易程度合适的故事,每天抽半个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给他们讲,这样,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不断在头脑中形成有关故事情节的表象,可以促进想象能力。讲故事还可以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据研究,看电视极大损害了孩子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因为他们无需推理和想象就可以看到一切,再也懒得动自己的脑筋。该孩子讲完故事,还要鼓励他们复述,复述的过程中不要过分在意是否漏掉了某个情节,不要打断他们,可以给与适当的提示。复述完毕,给与适当的奖励,强化他们使用语言的行为。
除了行为训练和语言外,在幼儿的其他学习方面,也可以使用强化来促进学习。另外,在幼儿获得道德观念的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应用领域。
3-4岁之前,幼儿的很多语言和行为是不涉及道德的,基本都是对成人和周围环境的简单模仿。违反道德的语言和行为对这个阶段幼儿的影响并不能立刻显现出来,因为他们本身各方面的能力尚未达到学习和模仿的水平。但在个别儿童身上已经有所显现,本人已经在小小班3岁左右幼儿身上发现这样的现象,他们会说“来,开台(打麻将)”,或者“快做好,没文化”。在5岁左右,幼儿的学习能力应经足够模仿大多数语言和行为,我们会发现有些儿童开始出现暴力语言和行为,开始模仿说“我要抽烟”“我要喝酒”“我要打死你”等句子,这些语言和行为已经从简单的模仿上升到道德规范层次,当初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恰当的行为,造成日后道德发展落后。
暴力语言和行为在5岁左右幼儿身上的根基并不会太牢固,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时间、耐心,但一定是可以解决的。首先,我们要找到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如果可以隔绝或者减少两者之间的联系,应该立刻采取行动。如果来源是电视机里的动画节目,应该过滤掉这些节目。这样就可以杜绝幼儿继续受到恶劣行为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习得的行为本身也会自然消退。然后,在解决已经习得的暴力行为,给与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体罚不是最好的方式,但与我们面对的问题相比,只要掌握好尺度,不会给幼儿留下后遗症。除了体罚之外,可以通过控制孩子的欲望来消除暴力行为,比如做出某些行为就暂时禁止玩玩具或者看动画片进行惩罚,有进步的时候要及时进行奖励。有些父母觉得孩子难以管教,就想通过送到幼儿园来解决问题。从教育和教养的专业知识来讲,幼儿教师和保育员肯定是理想的人选;但从另一个角度,幼儿园在对待这样的孩子时,总要首先考虑国家的法律、家长的要求,所能够的采取的方式方法总是有限的;如果家长有这方面的意愿,一定要和幼儿园主动沟通,达成共识,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目标。除了通过惩罚来消退已有暴力行为外,学习新的良好的行为才是关键,首先父母要做出榜样,在吃饭、走路、接人待物、做功课、家务等方面不断完善,坚持不懈,一定可以达到目标。在这几个方面的努力共同作用下,孩子的成长一定可以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孩子总是按照成人的期望成长,这句话可以算是哲理,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做父母的也要检讨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了期望?

评论(共0条)
我要评论

    正在保存评论,请稍候...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