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广州市白云区培英实验幼儿园——资讯

2012学年第一学期家园共育第四期
2012-11-06 16:20
评论(0)  阅读(1373返回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

一、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3~7 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部分患者初期仅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五、本病主要诊断依据:

 1、好发于夏秋季节;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六、我园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一)个人卫生

1、游戏前后、饭前便后让幼儿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正确洗手。

2、不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教育幼儿不要随意用手揉擦眼睛,挖鼻孔和吮吸手指。

3、在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遮盖口鼻,用过的纸巾应丢到有盖的垃圾桶中。

(二)环境及物品的清洁消毒

1、注意开窗通风,保持空气的流通。室内每天使用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

2、幼儿玩具用品定期清洗,用含氯消毒粉浸泡后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将玩具、床上用品等在紫外线灯下照射60分钟。

3、幼儿的餐具和杯具、毛巾等物品,严格一人一用,避免混用、合用。

4、佩戴口罩和手套每天上下午各清洁消毒一次厕所,保持地板干燥,不余留积水。使用后,清洁用品用消毒粉浸泡消毒。

5、加强物体表面如地面、桌面、门把手。水龙头、扶手每天进行擦拭消毒。

6、开展好灭蚊、灭蟑螂和灭蝇等工作。

7、疾病流行期间,不举行大型活动。

七、幼儿园如何处理疫情

1、加强晨检午检,发现疑似患儿立即隔离,请家长带幼儿到省妇幼、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医院检查,对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2、患儿班级不和其他班级一起玩游戏和活动。

3、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必要时停课。

4、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5、立即向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教育局和疾控中心上传疫情。

 

 


评论(共0条)
我要评论

    正在保存评论,请稍候...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