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龙津街幼儿园 ——资讯

教会幼儿担当责任
2014-11-13 11:56
评论(0)  阅读(981返回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培根曾说:“责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种子。它若早早地播种在孩子的心田里,将会收获一生一世的幸福。”

  一、责任心的定义
  责任心,又称责任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做出的相应行为。
  一般来说,责任心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责任认知指主体按一定标准对责任心所持有的态度或观点。责任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动、许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及随之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责任行为指主体在做出责任判断后采取的行动,它监督自己与其他成员遵守群体规范并促使共同活动的顺利进行。责任心由3个维度构成,即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责任认知指主体按一定标准对责任心所持有的态度或观点。责任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动、许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及随之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责任行为指主体在做出责任判断后采取的行动,它监督自己与其他成员遵守群体规范并促使共同活动的顺利进行。责任心的上述心理成分主要是与知、情、行等心理过程有关,它们反映了人的责任心心理现象的共性。然而,
责任心在每个人身上表现时,又体现出个体的不同特点,反映出每个人责任心的特殊性。责任心还应包括两种与人的个性特点有关的成分:责任动机和责任能力。责任动机指一个人负责任的心理倾向,是责任心心理结构中具有动力性、积极性的心理成分,它导源于人的责任需要。责任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它是责任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二者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人的责任心的统一体。
  二、幼儿责任心的基本内容
  根据庞丽娟等人的研究,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界普遍认可把幼儿的责任心分为六种形式:自我责任心、任务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过失责任心和承诺责任心。每种责任心又都是由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三个维度构成。其中,责任认知是基础因素,责任情感是动力因素,责任行为是落实因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幼儿责任心的具体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幼儿责任心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过失责任心方面,大班是发展的关键年龄,在责任心的其他方面,中班是发展的关键期;幼儿责任心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任务责任心、自我责任心、承诺责任心是3-6岁幼儿责任心的主要表现形式,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过失责任心是其次的表现形式。
  三、幼儿责任心的发展情况
  儿童责任心的发展遵循着由他律到自律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儿童的责任心是从外在的责任要求开始,逐渐内化为一种自身的内在品质。东西方学者对此都有过论述。早在20世纪20年代,皮亚杰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时曾提出,儿童对待一个行为的责任态度,须经历一个从客观地决定于该行为后果的责任态度(七八岁以前)向主观地由行动动机决定的责任态度(七八岁到十一二岁)的转变。
  陈会昌在研究儿童责任心的发展时也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强制性责任水平。此时幼儿把某一任务的责任看成是毫无疑问地必须去完成的,但并不理解责任的意义。他们重视的是成人的外在要求和标准。
  第二阶段是半理解责任水平。表现在幼儿逐渐摆脱了成人权威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对责任的理解,基于责任对他人、集体、社会的重要性而做出判断。但这种理解尚不全面、深刻,还没有成为信念。
  第三阶段是原则的责任水平。这种水平儿童基本上摆脱了对成人权威的畏惧,不仅估计到不负责任的后果,而且还考虑到它的间接、长远的影响。这时个体的责任心已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此外,庞丽娟等研究结果表明,幼儿责任心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提高;除在过失责任心方面,大班是发展关键年龄,在责任心的其它方面,中班是发展的关键期,幼儿责任心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任务责任心、自我责任心、承诺责任心是3—6岁幼儿责任心的主要表现形式,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过失责任心是其次的表现形式。
  1.幼儿责任心主要体现在自我、任务和承诺责任心。
  自我责任心是对自身有关的事如对自己的生活、游戏、学习、行为等负责,任务责任心是指对自己的任务负责,承诺责任心是指对自己说过的话、作出的承诺要努力去做到,这三种都与自身密切相关,本质上都属于“我向”的责任心。任务责任心、自我责任心、承诺责任心是3-6岁幼儿责任心的主要表现形式,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和过失责任心是其次的表现形式。
  2.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关键年龄
  我们认为幼儿园教育为幼儿责任心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积极、良好的外部条件,并且它逐渐促成了幼儿的内在自我责任要求,因而使幼儿责任心在中班有相对较快、较大的发展,成为幼儿期责任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育上来说,教师和家庭应抓住儿童责任心发展的这一有利时机,以更好地促进、巩固幼儿责任心的形成与发展。
  3.幼儿责任心发展无性别差异
  责任心是个体的社会性品质,而社会性与认知既有一定相关,又有很大不同。虽然个体在认知方面存在着一些性别差异,如女孩在言语表达方面强于男孩,而男孩在空间、运算上更有优势,而这可能与生理特征有关,而社会性品质则更多是后天教育影响的结果。同样,幼儿责任心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培养。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个体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求,不论男女都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四、培养幼儿责任心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公民责任心的强弱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大力倡导和培养公民的责任心,对于协调社会的道德关系、利益关系,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对他们进行责任心教育,就是对未来的公民进行责任心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李时珍为了他人的健康,踏遍万水千山,多次在采集尝试草药时险遭不幸;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在建设新中国这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励下,以高昂的劳动热情投入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为使新中国早日摆脱依赖“洋油”的局面而奋勇当先;孔繁森离乡背井,奔波在雪域高原,为藏族人民的现代化而鞠躬尽瘁,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公民责任心的强弱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关系。
  1986年10月13日,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在全市消防工作会议上讲的“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三句话,现已成为我国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和操作准则,其要旨在于突出预防性思维,防患于未然。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的责任心决定他将来的责任心。幼儿责任心不强,从长远来看,势必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并不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势在必行。
  (二)符合全民道德教育的要求
  处在彻底摆脱贫穷落后、全面走向小康、走向文明富强的21世纪初叶的历史大转折中,认清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责任,强化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心,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否具有责任心,决定着将来我们整个社会成员是否具有责任心。因此,对幼儿进行责任心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将增强幼儿的责任心作为伟大工程做深抓实。无数事例表明,责任心有助于建立一种能够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人格,它会使一个人经常考虑社会公众的利益,并从为大家的幸福而进行的努力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如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民族或人民的利益,不畏艰难险阻,进行坚韧不拨的斗争和探索。在放逐中一心报国,坚决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屈原;被囚困在冰天雪地中十九年顽强不屈、不辱使命的苏武;在国民党特务的枪口威胁下大义凛然的李公朴、闻一多;90年代的张鸣岐、郑培民……他们的高尚品质和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他们一时的心血来潮,而全是基于他们内心强烈的责任意识。
  责任心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前提,是道德教育的内核,是道德评价最一般的价值尺度,离开了责任心教育就无从谈起道德教育。人只要有了强烈的责任心,便会自觉遵章守纪,遵守道德规范。因此,对幼儿进行责任心教育正体现了全民道德教育的要求。
  五、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一)让幼儿获得责任认识。
  让幼儿获得一定的对自己应负责任的内容和责任的意义的认识是培养责任心的前提。因为,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前提,幼儿如果懂得了一些什么是责任,为什么人需要负责任自己应担负哪些责任等道理,便会对所做行为的目的和惫义有所确,幼儿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便会有所提高。
  (三)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责任心的建立和培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民主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责任心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责任心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其中,放任性尤为不利于幼儿责任心发展。
  民主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注重培养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和主动精神,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比较恰当,经常与孩子交流,并尊重孩子的要求、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的失误。
  溺爱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过分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的一切包括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全部由父母代劳。
  放任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冷淡,给予孩子绝对性质的自由,虽有交流和沟通,但对孩子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很少奖励或惩罚。
  专制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把孩子作为附庸品,压制其独立性、创造性,与放任性相对的是,这种父母过分干预孩子的行为,过分压制使孩子服从,孩子没有发言权,要求孩子言听计从,稍有违背就会加以训斥和惩罚,这些父母始终在以一种挑剔的目光审视着孩子。
  不一致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处理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会因为时间、地点、自己的心情而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长此下去,父母会缺乏温情地对待孩子的各种行为,有时不问不管,顺其自然,怀着树大自然直的心态,而有时又严加管制,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混乱的教养方式,缺乏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态度。
  鉴于此,我们提倡父母采用民主性的父母教养方式,营造民主、温馨、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环境是培养幼儿责任心的肥沃土壤和有利条件。
  (四)从责任心结构入手,进行幼儿责任心的培养
  1.小班——依从阶段
  小班幼儿的责任心发展处在依从阶段,对责任的意义并不理解,只是根据成人的外在要求和标准做出相应的责任行为,成人的要求影响重大。小班应重点放在责任行为的训练上。
  (1)反复训练
  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在一定的年龄会自动出现的,它需要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慢慢形成。幼儿的行为习惯一般是通过模仿或反复训练而逐步形成的。因此,家长必须注重对幼儿行为的指导和严格的训练。要使幼儿了解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内容、要求和意义;要严格督促,随时总结经验。家长和教师可让幼儿游戏结束后认真收拾玩具,放回原处;户外活动结束时,记着把自己拿出去的玩具带回活动室;画画活动结束后,收拾自己用过的桌子,将废物放入纸篓,将剪刀、浆糊、画等物品收好,交给老师;能轻拿轻放桌椅;看到地上掉的玩具主动拾起来,看到玩具、用品损坏时主动告诉家长和老师。长此以往,不仅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而且能使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同时,要加强幼儿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让幼儿明确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强化行为的动机冲突,反复训练日常行为,通过日常活动使幼儿良好行为得以巩固,并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
  (2)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有的幼儿在幼儿园做值日生工作很认真,但在家里却什么也不动,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不用说帮助父母做些简单的家务事。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且传授孩子一些简单的做事方法如怎样买酒,拿牛奶等。向孩子介绍家庭主要成员及其应尽的职责,幼儿作为家庭的一员,帮助父母做家务,其实也是幼儿份内的事,如帮助父母晾衣服,做些饭前准备等等,家务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
  2.中班——认同阶段
  中班幼儿的责任心发展处在认同阶段,对责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不深刻,其责任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关键。中班应重点放在责任认知的提高上。
  (1)榜样示范
  责任心和其他道德准则都不可能直接传授给幼儿,而只能由幼儿从外界的吸收中获得。幼儿在生活的各种环境中对自己喜欢的人进行模仿,从而塑造自己的品质。在家庭中父母是幼儿的模仿对象,如果父母做事虎头蛇尾、丢三拉四、不守诺言、推卸责任等,幼儿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正如宋代思想家张载曾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因此要培养幼儿的责任心,父母首先要注意自己责任心行为习惯,父母以身教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让幼儿以父母良好的责任心为典范,幼儿在自己行动体验中巩固对父母的学习,才能使责任心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2)用文学作品感染幼儿
  给孩子讲解责任意识的故事。一个好故事有时会激励人的一生。尤其是结合孩子的个性,使用孩子的语言,根据孩子的实际,精炼、生动、感人的讲解,对孩子影响及其深远。比如《小猴摘桃》、《熊猫商店》等幼儿故事,让他们知道做事情要专心,要有责任心,不然的话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办不好。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呈现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幼儿形象,并讲明这个幼儿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人是不受欢迎的。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有责任心的幼儿形象,增强幼儿向榜样学习的愿望,如警察及时出警抓坏人,消防员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火灾现场,120急救车及时抢救病人等。
  (3)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还不懂事,做错了事没关系,对孩子行为的结果姑息迁就,把责任扛到自己的肩上,问题就解决了。那么孩子呢?自己做了错事还若无其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做错事情,家长就要帮助他们勇敢地承担责任。如:孩子在一起玩玩具,一个孩子把另外一个孩子的玩具弄坏了,那么作为家长要让他明白由于自己的过失才造成这样的后果,并且帮助孩子承担起责任,可以陪他一起去买玩具赔偿给另一个孩子并且向他道歉,使他进一步认识到这是自己的过失,要勇于承担责任。
  3.大班——信奉阶段
  大班幼儿的责任心发展处在信奉阶段,已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但还缺少情感力量的支持,增强其情感体验成为关键。大班应重点放在责任情感的培养上。
  责任情感是责任心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幼儿的他人责任心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同情心、爱心与奉献的精神,为这些我们主要通过移情训练法来培养。移情又称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心情,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一个人只有对他人具有同情心和同理心才会产生负责的心理体验,才能产生责任情感。
  (1)关心同伴
  有的幼儿比较任性,稍不顺心就动手打人,父母批评他时,他就躺在地上大哭大闹,以自我为中心,关心帮助别人不够,平常自己的东西从来不借别人,若自己不知放哪儿了就要大哭大闹一场。针对这种现象,家长要教育孩子要关心帮助同伴,打人时主动向小朋友道歉,并对幼儿的进步进行及时表扬强化,强幼儿关心同伴、爱护同伴、尊重同伴的责任情感。
  (2)为他人献爱心
  家长应该积极支持孩子为贫困儿童、灾区献爱心。向幼儿讲述了贫困儿童的艰苦生活及多么希望上学,引导幼儿设身处地想一想。动员幼儿把自己的零用钱积攒下来,在适当的时候捐给灾区的孩子和生活有困难的孩子,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他人责任感。
  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成人“精心”培养的。作为家长,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以期达到对幼儿责任意识培养的目的。有责任意识的人长大后必定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家园配合,幼儿责任感会如虎添翼,效果显著,真正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责任感的培养,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活动。家园双方都要彼此学习,以找到更好的培养途径。电话是最快捷的通讯方式。通过电话联系,家长能及时了解幼儿的在园表现;老师也可以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好的行为要给予肯定、鼓励;不好的要帮助改正。父母和教师应携起手来,为幼儿树立榜样,本着“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宗旨,像朋友一样携起手来,互相监督,在幼儿面前做到言传身教。

 


评论(共0条)
我要评论

    正在保存评论,请稍候...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