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荔湾区怡乐艺术幼儿园——资讯

几种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
2016-04-08 15:17
评论(0)  阅读(528返回
 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胃肠炎。
诺如病毒感染发病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病程通常较短,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 2‐3 天。
诺如病毒的潜伏期相对较短,通常 12‐48 小时。
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人传人可通过粪口途径(包括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而传播。食源性传播是通过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污染环节可出现在感染诺如病毒的餐饮从业人员在备餐和供餐中污染食物,也可出现食物在生产、运输和分发过程中被含有诺如病毒的人类排泄物或其它物质(如水等)所污染。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类是引起暴发的常见食品。经水传播可由桶装水、市政供水、井水等其他饮用水源被污染所致。一起暴发中可能存在多种传播途径。例如,食物暴露引起的点源暴发常会导致在一个机构或社区内出现续发的人与人之间传播。
防控措施:
1.学校托幼机构加强晨检及因病缺课追踪,发现疑似病例或暴发苗头,及时报告当地疾控机构,及早采取控制措施。
2.病例管理:病例在其急性期至症状完全消失后 72 小时应进行隔离,凭证明返校。
3.勤洗手。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控制传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应按照6步洗手法正确洗手,采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 20 秒。各集体单位或机构应配置足够数量的洗手设施(肥皂、水龙头等),要求相关人员勤洗手。
4.环境消毒。消毒工作重点对患者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饮用水等进行消毒。患者呕吐物含有大量病毒,如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传播。实施消毒和清洁前,需先疏散无关人员,在消毒和清洁过程应尽量避免产生气溶胶或扬尘。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应戴口罩、帽子、橡胶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注意手卫生。
5.食品安全管理。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急性胃肠炎患者或隐性感染者须向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报告,应暂时调离岗位并隔离;对食堂餐用具、设施设备、生产加工场所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对高风险食品(如贝类)应深度加工,保证彻底煮熟;备餐各个环节应避免交叉污染。
6.水安全管理。暂停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或二次供水设施,通过适当增加投氯量等方式进行消毒;暂停使用出现污染的桶装水、直饮水,并立即对桶装水机、直饮水机进行消毒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启用相关饮用水。集体单位须加强二次供水监管和卫生学监测,禁止私自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井水、河水等作为生活用水,购买商品化饮用水须查验供水厂家的资质和产品合格证书。农村地区应加强人畜粪便、病例排泄物管理,避免污染水源。
7.健康教育。开展诺如病毒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提高师生防控意识,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等健康生活习惯。
 
 学校流感疫情控制指导意见
1.隔离病人,对流感病人进行在家或者医院隔离,减少与他人接触,流感的传染期为:发病前3天到退热时。病人上呼吸道分泌物传染性强,病人要隔离至退热后2天,凭医院、卫生院或者学校医务室证明回校上课。
2.开展晨检制度,发生流感疫情的学校,在流感病人出现后的一个最长潜伏期内(4天)必须开展学生晨检,每天的早上,测量学生的体温,有没有出现发热,询问学生有何身体不适。如有发现发热、鼻塞、头痛、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及时报告并进行治疗及隔离。
3.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1)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天通风不少于2小时。学生上课时,宿舍要开窗通风;课间和课后教室通风。并注意将窗户全部打开,形成对流。
(2)自然通风不良的,机械加强通风。如确要使用的中央空调和分体空调,先请专业消毒公司清洗消毒空气滤网,管道再使用,并保证足够的新风量。
(3)使用分体式空调的场所上一节课后或一节活动后开启门窗,启动换气风扇换气,换气完毕再继续使用,换气时间按风扇流量、室内空间大小,保证室内空气交换1次以上。
4.消毒,发生疫情的学校、幼托机构做好学生的课桌椅、玩具等日常生活学习场所的消毒,课桌椅、玩具、门把手等用0.5%的漂白粉上清液擦拭。
5.勤洗手,学校应在水池处提供洗手液,并积极组织、动员学生洗手。
6.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播、讲座、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教。鼓励学生勤洗手、做好个人卫生,勤换洗衣服,勤晒被褥。
7.预防性服药。采用中药或中成药进行预防。
             
H7N9病毒预防
综合分析H7N9病毒近期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的监测信息,目前认为,H7N9病毒未发生明显变化,病例仍以散发为主,未发现病毒有公共卫生的变异、病毒的传播途径仍然由禽到人为主,外环境中能监测到H7N9病毒存在。专家预测,近期我国内地可能继续出现H7N9散发病例。这里也提醒公众要加强个人的防护。
H7N9型禽流感预防:
1. 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勤洗手,远离家禽的分泌物,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要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 手。
2. 应尽量在正规的杀白上市市场购买经过检疫的禽类产品。
3. 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鸡蛋时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应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
4.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饮食,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5.学校及幼儿园应采取措施,教导儿童不要喂饲野鸽或其他雀鸟,如接触禽鸟或禽鸟粪便后,要立刻彻底清洗双手。外出在旅途中,尽量避免接触禽鸟,例如不要前往观鸟园、农场、街市或到公园活动;不要喂饲白鸽或野鸟等。
6.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症相似,如发烧、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若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并务必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是否与病禽类接触等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
        
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控制指导意见
1.隔离病人,对流行性腮腺炎病人进行在家或者医院隔离,减少与他人接触,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染期为:自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隔离期一般认为应从起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约三周左右,凭医院、卫生院或者学校医务室证明回校上课。
2.开展晨检制度,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学校,在流行性腮腺炎的一个最长潜伏期内(21天)必须开展学生晨检,每天的早上,测量学生的体温,有没有出现发热,询问学生有何身体不适。如有发现发热,腮腺肿大等症状,及时报告并进行治疗及隔离。
3.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1)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天通风不少于2小时。学生上课时,宿舍要开窗通风;课间和课后教室通风。并注意将窗户全部打开,形成对流。
(2)自然通风不良的,机械加强通风。如确要使用的中央空调和分体空调,先请专业消毒公司清洗消毒空气滤网,管道再使用,并保证足够的新风量。
(3)使用分体式空调的场所上一节课后或一节活动后开启门窗,启动换气风扇换气,换气完毕再继续使用,换气时间按风扇流量、室内空间大小,保证室内空气交换1次以上。
4.消毒,发生疫情的学校、幼托机构做好课桌椅、玩具等日常生活学习场所的消毒,课桌椅、玩具、门把手等用0.5%的漂白粉上清液擦拭。
5.做好个人卫生,勤换洗衣服,勤晒被褥,勤洗手。
6.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播、讲座、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教。
7.孕妇要及时回避,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8.应急接种,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的措施,但麻腮风疫苗属于二类疫苗,即市民自费并自愿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有条件者可选择接种麻腮风疫苗预防流行性腮腺炎发生。
9.疫情有新的进展,及时与疾控机构联系。
 
             
学校水痘疫情控制指导意见
1.隔离病人,对水痘病人进行在家或者医院隔离,减少与他人接触,水痘的传染期为:出疹前1天至疱疹完全结痂均有传染性,因此病人隔离至疱疹干燥结痂或者出疹后7天为止,凭医院、卫生院或者学校医务室证明回校上课。
2.开展晨检制度,发生水痘疫情的学校,在水痘的一个最长潜伏期内(21天)必须开展学生晨检,每天的早上,检查学生的后背、腹部、头面部等有没有出现疱疹或者红色的斑、丘疹,测量学生的体温,有没有出现发热,询问学生有何身体不适。如有发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报告并进行治疗及隔离。
3.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1)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天通风不少于2小时。学生上课时,宿舍要开窗通风;课间和课后教室通风。并注意将窗户全部打开,形成对流。
(2)自然通风不良的,机械加强通风。如确要使用的中央空调和分体空调,先请专业消毒公司清洗消毒空气滤网,管道再使用,并保证足够的新风量。
(3)使用分体式空调的场所上一节课后或一节活动后开启门窗,启动换气风扇换气,换气完毕再继续使用,换气时间按风扇流量、室内空间大小,保证室内空气交换1次以上。
4.消毒,发生疫情的学校、幼托机构做好课桌椅、玩具等日常生活学习场所的消毒,课桌椅、玩具、门把手等用0.5%的漂白粉上清液擦拭。
5.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播、讲座、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教。内容如下:勤洗手,学校应在水池处提供洗手液,并积极组织、动员学生洗手。鼓励学生做好个人卫生,勤换洗衣服,勤晒被褥。
6.应急接种。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但水痘疫苗属于二类疫苗,即市民自费并自愿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有条件者可选择接种水痘疫苗预防水痘发生。由于水痘治愈后病毒易潜伏,肌体抵抗力下降后易得带状疱疹,故接种水痘疫苗非常必要。接种水痘疫苗后24—30天产生抗体,所以,对3天内的密切接触者接种有效,时间长了不能避免发病,但可减轻临床症状。减毒活疫苗对自然感染的预防效果为68%—100%。
 
            
学校与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指导意见书
儿童与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学校与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单位。
一、健康教育
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根据学校与托幼机构的自身特点,指导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普及预防手足口病的科学知识,增强家长、学生(托幼)和校医防护意识,减少和降低该病发生。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注意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
2.宣传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
3.通过健康教育,使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并养成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等良好习惯。
5.学校和家长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6.家长应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7.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 学校和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二、晨检与缺勤监测
为及早发现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重点单位内发生的手足口病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学校与托幼机构开展手足口病晨检与缺勤监测工作。
(一)晨检要求
学校与托幼机构进一步完善学生晨检、因病缺勤追查、登记和相关报告制度;落实责任心强、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的校医、卫生保健老师具体负责本单位手足口病晨检、因病缺勤追查与登记、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等工作,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及时全面掌握学校学生健康状况。
(二)晨检时间
由学校与托幼机构的班主任老师在每天第一节课课前5—10分钟对学生进行晨检,或指定专门人员每天入学前在校门口组织晨检。
(三)晨检内容
学校与托幼机构开展晨检工作的内容应包括:①发热;②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散在疱疹等手足口病症状;③因病缺勤情况。对精神萎靡、嗜睡等可疑患病的学生,需要请学校校医作进一步检查,确保做到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四)缺勤/缺课监测
学校与托幼机构的班主任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及时同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并及时报告给学校校医或保健老师。
三、消毒措施
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学校与托幼机构开展通风与预防性消毒工作,具体如下:
(一)通风与空气消毒
幼儿活动室、教室和宿舍(寝室)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至少开窗通风二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无法充分通风换气的,可通过安装换气扇、电风扇等实施机械通风;在室内无人条件下,可采用紫外线灯悬吊或移动式直接照射消毒;有条件的可安装动态空气消毒器(臭氧除外),按产品使用说明书使用。
(二)环境与用品消毒
1.托幼机构的玩具应每天消毒:耐热的木制玩具,可在开水中煮沸15分钟;塑料和橡胶玩具,可在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15分钟;怕湿怕烫的毛类玩具,最好在阳光下曝晒4小时以上;高档电动、电子玩具,可用1:100万洁消毒液擦拭孩子经常抚摸的部分,15分钟后用清水擦拭。
2.幼儿毛巾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一次,洗后晾干;幼儿被褥、床垫每周曝晒一次,每次不少于4小时,并且个人专用;被套、枕套、枕巾每周洗一次;餐巾每餐消毒。
3.寄宿制园所儿童脸盆应个人专用,用后清洗干净,保持清洁,每周浸泡消毒一次;浴盆(池)用后清洗、消毒一次,并保持干燥;洗手池每天清洗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可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擦拭15分钟。
4.便器用后随时冲洗干净,并保持干燥,保持内外清洁,无积粪、尿垢,无异味;便盆、尿壶用毕随时倒掉粪尿,并清洗干净;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不提倡使用座便式便器,如使用,每次用后要用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
5.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板凳台面、水龙头、便器扶手等物体表面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15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6.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严格执行一洗二清三消毒四保洁制度。消毒方法首选煮沸、蒸汽消毒,也可采用远红外食具消毒柜或化学消毒剂浸泡。煮沸消毒餐具要完全浸没于水中,水沸腾后开始计时,保持15 分钟。100℃流通蒸汽消毒需要20分钟。化学消毒采用25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
7.值日生扫地应先洒水后扫地,保持内外环境卫生。
四、疫情处理
幼托机构若出现聚集发病(学校与幼托机构一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则疫情波及班级应停课1~2周。中小学发生聚集性疫情后,可综合疫情流行情况、环境卫生情况、防控的人力物力负担以及相应的社会成本等决定是否停课及停课时间长短。
居家治疗的病人及其接触者,由乡镇、村、社区防保人员具体指导落实隔离措施和周边区域的消毒处理措施。病人原则上应隔离治疗至主要症状消失,热度及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消退为止。若病人为学生或幼托儿童,在结束隔离治疗后再隔离一周后返校,返校凭社区责任医师证明,学校把好病人返校的关。
四、其他注意事项
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发热、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散在疱疹等手足口病症状病例时,要及时通知其家长带领其到医院排查诊治,排除诊断后方可回校。学校应跟踪观察,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或确诊诊断病人,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实施隔离治疗。
校医、保健老师要做好学校医务室门诊日志和传染病报告等传染病管理工作。校医、保健老师要了解各班学生、教职员工就诊情况,作好记录和统计。若发现同类病例明显增多,应立即报告当地疾控中心。
 
 
学校常见传染病返校标准
1.麻疹:隔离至出疹开始后5天,并发肺炎至疹后14天。
2.风疹:隔离至出疹开始后5天。
3.流行性腮腺炎: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但不得少于肿后9天,有免疫史者可缩短隔离期。
4.水痘:隔离至疱疹完全结痂,但不得少于出疹后7天。
5.手足口病:所有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返校(园)。
6. 季节性流行性感冒:症状完全消失后2天方可返校。
7. 流感样病例:症状完全消失后1天方可返校。
8.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立即隔离至主要症状消失,但隔离期不少于14天。
9. 细菌性痢疾:隔离治疗至临床症状消失,退热后20天;有条件的地区可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连续2次(隔天1次)大便培养,结果阴性者方可解除隔离。
10. 猩红热:隔离治疗7天或咽拭子连续三次培养阴性。
11. 感染性腹泻:一般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
12. 肺结核:经正规治疗强化期结束,痰涂片连续2次(间隔1周以上)阴性凭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门诊部证明方可返校。
13. 甲型肝炎:自发病日起隔离21天。
14. 戊型肝炎:自发病日起隔离21天。
15. 诺如病毒病:病例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3天。

评论(共0条)
我要评论

    正在保存评论,请稍候...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