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盈港幼儿园——资讯

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
2011-01-03 19:09
评论(0)  阅读(1110返回
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
发表于:2010-12-15 18:48  阅读(503) 评论(1)

我知道,现在的家庭生活环境普遍改善,对孩子的照顾是无微不至,对孩子的需要是百般满足。

可是,这些是我们的孩子真正所需要的吗?

在幼儿园呆久了,会有个习惯,善于观察,善于记录,善于反思。我们在接触孩子、家长的每一天,都会有一个细心的观察和记录。

现象一:过分的溺爱型

    YOYO是个很可爱的女孩子,胖嘟嘟的小圆脸上,镶嵌着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虽然不满三周岁,语言表达却发展的相当好。由于体重超重的原因,走路时的身体平衡把握不是很好,于是,我们教师会在这方面多鼓励她的脚步运动,上楼梯的时候,我们会扶着她的小手,一步一步向上跨。可是她的奶奶不是很配合我们的教育方式,每天入园的时候都会抱着她,一直到教室里,然后满头大汗地离开。

我们不反对爱孩子,可是有很多时候,成年人的“包办”和“呵护”都是致命的“多余”。宝宝入园的时候,在进大门的那一刻,完全可以让她(他)自己走路去班级,有老师和阿姨做护导,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宝宝这个时候既是锻炼腿肌肉的时候,又是把握身体平衡的时候,“抱”真很的多余。

很多时候我不理解,有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孩子是可以着手去做的,为什么不呢?过于担心和呵护,始终不肯放开手,我们的孩子能长大吗?“他会做不好!”“她会吃力!”“他能行吗?”其实,宝宝两岁的时候就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拿自己的衣物、玩具摆放、洗手、拧毛巾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做的,为什么要代劳呢?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为什么要错过身边最佳的教育时机呢?长期以往,最终会阻碍孩子的自主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现象二:奢侈的物质型

缘缘家里比较宽裕,爸爸是台湾人,在上海开一间公司。缘缘来上海三年有余,一直在这边幼儿园里上学。幼儿园里只要有他的地方,就会出现围观者,如果把他比于成周杰伦那样的名气,也不为过。他总是变着花样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零食;衣服、鞋子一个月里不会有重复的一天,就说那种比较有收藏价值的车模都有好几套。每次摆弄一些新鲜玩意时,其他的孩子都跟着后面屁颠屁颠的,羡慕煞人。对于这样的背景的孩子,对于老师的鼓励和奖励是不屑一顾的,而且主观意识很强,很容易操纵班级的一些不良行为。因此这类的孩子普遍从小开始,就养成一种“霸道”和“唯我独尊”的性格。稍有怠慢或不依他所愿,就会嚎啕大哭,甩赖的动作相当极端。

记得有一次,下午离园的时候,我在操场上巡视安检。在“毛毛虫”的塑胶玩具区,许多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有的开心骑在“毛毛虫”的背上,有的在“毛毛虫”的肚子里爬来爬去,一切很有秩序的进行着。

“妈妈,我要骑在‘毛毛虫’背子上的最前方。”缘缘开口要求妈妈了。

“哦!宝贝!我来试试!”于是,妈妈上前去劝说其他的孩子:“嗨!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能让我们缘缘坐会儿,行  吗?”

“阿姨好!我叫彤彤,他为什么不排队呢?我们都是排队上来的,要排队的!”彤彤天真地说。

“阿姨知道啊!你是姐姐,让我们小缘缘坐坐,阿姨这个给你玩会儿!”妈妈拿着手上的电动玩具晃了晃。

“哦!”彤彤被说服了,从上面跳了下来,正准备接玩具。

“彤彤,你是姐姐,让给小弟弟是应该的。不能随便要别人东西哦!”彤彤爸爸从容地走了过来,“我们去那边滑滑梯,好吗?”

“嗯!阿姨再见!”彤彤拉着爸爸的手离开了。

“哦!妈妈真棒!我们明天就去买和这个一样的‘毛毛虫’好不好?”

“好,只要缘缘高兴,想买什么都行!”母子两你一句我一句,开心得不得了。

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里屡见不鲜,关于家庭的环境教育我们也宣传了不少,但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家长“言传身教”的教育是罕见的。上面的缘缘妈妈遇到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时,没有很好的利用这样一个生活教育的机会,而是一味的根据孩子的要求去满足和不恰当的索取,这样做法是不对的。教育都是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师只不过是起了个过程引导的作用,实实在在的细节教育都是发生在父母身边的,那么,对于彤彤爸爸就做的非常好,无论是从礼仪和沟通上都会给孩子留下很好的楷模作用。

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这是一个广泛而又需要长期研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做为家长不断学习、不断关心的话题。除了从幼儿书籍上了解一些育儿知识以外,还要细心观察和理解,一旦发现有比较好的教育方法,要长期去督促和履行,千万不能“三日打鱼,两日晒网”,也不能凭一时的“心血来潮”来实施生活教育。特别禁忌和杜绝:今天心情好久耐心辅导,明天心情不好就不管孩子死活!用武力解决!

不管是出于怎样的年代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我们成年人要蹲下来,以孩子他们独特的眼光、天真的心理、童话般的思维去构建他们梦一般的王国。该宠爱的时候就好好宠爱,该教育批评的时候就一定要狠下心来严厉批评改进。

我们的孩子不一定需要奢侈的物质需求,也不是需要我们过多的纵容,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理解和包容、支持和引导!

 

 

 


评论(共0条)
我要评论

    正在保存评论,请稍候...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