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白云区童星幼儿园——资讯

家长应该如何避免孩子变成熊孩子
2013-10-14 14:47
评论(0)  阅读(377返回

 

家长怎么避免孩子变成熊孩子呢?有时候,生活中一些反作用的消极信息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会不知不觉崇拜一些被宠坏的坏孩子,家长如何起到引导作用?

  据参考消息报道,随着先进技术不断创造前所未有的舒适、便捷的生活以及更多的选择,父母如何才能让孩子领会辛勤工作和纪律严谨的涵义?他们怎样才能与那些产生反作用的消极信息竞争,避免后者影响自己的孩子?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网站9月23日刊文称,吉姆·泰勒是旧金山的一名心理学家,著有《你的孩子在倾听:他们需要从你那里听到的9条信息》等著作。泰勒说:“孩子们在流行文化中崇拜的人基本都是些被宠坏的坏孩子,不管是贾斯汀·比伯、米利·赛勒斯还是职业运动员或者电视真人秀明星。”

  这些流行偶像中的许多人都符合泰勒对于“被宠坏的孩子”的定义,即:“无论他们干得好还是坏,或者什么都不干,他们都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泰勒说:“流行文化排斥了其他所有正面积极的信息”,而这些积极信息正是以前的孩子们通过社交圈子获取的内容。而且家长们通常很少有时间向孩子传授怎样的行为是符合道德的。他说:“如果你不得不选择是围在餐桌前吃完饭,还是帮孩子洗澡,或者坐下来讨论价值观和你对孩子的期待以及孩子做错事的后果,我想你肯定会选择前两者。”

  此外,如今的广告刺激了孩子对于玩具的渴望,使得身负沉重税负的父母们越来越难以对取悦孩子的想法说不。哈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理查德-布罗姆菲尔德说:“我们就像是在对抗一场海啸。我父母那一代人的父母经常说"不"。他们会在听到问题之前就毫不犹豫地说"不"。”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孩子的行为不妥?当然会知道。北卡罗来纳州一家亲子教育咨询机构创始人艾米-麦克里迪说,有一些信号值得警醒。其中包括:经常纵容孩子避免参与某个场合,孩子说话很无礼,或者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心,并且想要当家做主”。

  麦克里迪在一份电子邮件中写到:“然而,有些被认为是"熊孩子"的行为仅仅是孩子在感到压力过大、疲倦或者饥饿时的正常反应。重要的是,父母应当首先思考为什么孩子会作出这些行为。”

  文章认为,从这一点出发,父母们应当教育自己的孩子,怎样在某个特定环境中作出符合自己年龄的行为,然后进行情景演示,并且解释如果行为不当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例如,父母可能会告诉孩子吃饭时不要随意在座位上爬上爬下,否则就得立刻离开餐厅,在车里等到其他所有人都吃完晚饭后再去吃饭。如果孩子在晚饭时真的在座位上爬上爬下,麦克里迪建议父母冷静地坚持自己的原则。

  在抑制“熊孩子”行为方面,布罗姆菲尔德提出了一条经验法则:“少买,少做”—尽管他承认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说:“一个什么都能得到的孩子是不会心存感激的。从来不等待的孩子是永远不会拥有耐心的。”

  他说,不要跟孩子做交易,也绝对不要贿赂他们。仅仅因为行为得体就奖赏他们只会让未来的成本进一步增加。与其因为完成家庭作业或者做家务就奖励孩子吃冰淇淋,不如在他们做好事时给予其精神奖励。

  此外,不要对自然产生的后果进行干预。例如,他说,如果玩具坏了,仅仅对孩子表示同情即可,不要忙不迭地换一个新的。这一做法的意图是让孩子学会韧性,并且克服挑战,尽管他们处在一个十分关爱支持他们的家庭里。

  专家表示,关键在于设定一个底线,并且坚持这个底线。家务、零用钱和夏季短工(最好是体力劳动,能够教会孩子感同身受和看待问题的正确方法),这些都能够向孩子展示行动与后果之间的关系—这对于高素质的孩子和大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品质。

  泰勒说:“被宠坏的孩子根本上说都是一些心存恐惧的孩子,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没有真正的控制。他们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效果。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要相信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力。如果有些事情不那么顺利,我们可以有所应对。”


评论(共0条)
我要评论

    正在保存评论,请稍候...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