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宝贝同行
2012-09-19 22:39
评论(0)  阅读(604返回

与宝贝同行

                ——先行而后知

有这样一个人,宋庆龄称之为:万世师表。泰戈尔称之为: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这个人就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陶行知。对于中国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来说,对陶行知先生任何生平或所取得成绩的介绍都显得多余,作为一个入行不久的幼儿园老师,我所能做的就是怀着敬畏的心情,贪婪的吸收陶先生一切的思想火花,以不辱“教师”这个在我心中神圣的称号。

一:如何看待幼儿园老师这份职业

     应该说,起初是我的开朗性格以及单纯的对小孩子的那份喜爱引导我走向幼儿园老师这份工作岗位的。当然,现实和梦想是有距离的,就像我曾在诗歌《我的选择》中写到的那样:

    初与小可爱们相识

    他们好动爱闹,他们喜怒无常

    他们时而稚嫩的令人心醉,他们时而倔强的让人神伤

    琐碎的现实冲淡了美好的理想之光

应该说那时的我有过一段为期不短的迷茫,我开始怀疑我是否合适从事这项工作、我的选择是否正确。值得庆幸的是,同事们的鼓励和孩子们的纯真与善良引导我走出了那段迷茫的时光。我开始明白,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内涵远远不是自已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可是幼儿园老师的工作价值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一时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令人振聋发聩的这句话是陶先生那篇著名的文章《创造宣言》的开头,在这篇不算太长的文章中,陶先生把教育者的任务阐述为:创造真善美的活人;把教师的成功定义为: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把教师最大的快乐归结为: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领略了陶先生对教育理解的高度和气度,我除了“高山仰止”外无话可说,我豁然找到职业奋斗目标的同时也感觉到了一种深深的羞愧,我之前对幼儿园老师工作的理解显然过于肤浅、我已做的工作相较我应该做的还远远不够。

     “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仅以陶先生的这句名言与诸位同行共勉之。

二:平民教育

“这是一个母女三人的故事——关于莫扎特和门德尔松,关于钢琴和小提琴,以及我们如何成功地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的舞台。”48岁的耶鲁法学院教授、美籍华裔移民蔡美儿在她的新书《虎妈战歌》介绍中写道。

过去的几个月,中国教育界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无疑是这位来自菲律宾现居美国的华人蔡美儿,她拥有一个混搭着“凶狠”和“柔软”的绰号——“虎妈”。虎妈到底有多红?美国的主流媒体《华尔街日报》对其故事进行了连续报道,而更多是因为发布年度人物而广为中国人所知的《时代》周刊也曾将其选为封面人物。而中国的先锋性报纸《南方周末》也曾在今年的一月二十七日刊出针对蔡美儿名为《中国“虎妈”为何声震美国》的专题报道,事实上本章节开头的内容便是引用这篇专题报道的开卷语。

诸如让女儿从傍晚一直弹到夜里,中间不允许喝水,不允许吃饭,不许上洗手间这样的严苛教育细节,我们已经从各种报道中看的够多。我本人看完后的直观反应有两点:一、这真是一个不一般的妈妈;二、与虎妈相比,我现在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显得太普通了?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可能因为我是幼儿园老师而且目前还没有孩子的原因,我接下来的思考越来越集中到第二点,在阅读有关陶行知先生各种资料的过程中,我也急切地盼望着能从陶先生的思想体系中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归国之时,正值国内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他马上以巨大热情投身教育改革,并决心改变只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办学方式,用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寻觅新的曙光”。他认为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主张“到民间去”,还立下宏愿,要筹措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提倡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

陶行知先生的这段经历给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带来了巨大的启发,如果我们把上段文字中的“上层统治者”改为“精英分子”会更加清晰的发现二者之间的可对应之处。坦率的讲:我们绝大多数的小孩其父母不可能是耶鲁大学的教授;我们绝大多数的小孩就是练断十根手指也不可能有机会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的舞台;等等诸如此类“不可能”会让我们并不是很难的发现,虎妈的教育模式也许对个别家庭来说有着不错的借鉴意义,可是对于一个面对一群就社会学意义上来讲其父母是“沉默的大多数”的幼儿园老师而言,其教育思想乃至教育行为都太缺乏可复制性,就这个角度而言“虎妈”的故事也许更多的只具备新闻价值而缺乏社会价值更罔谈教育价值。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这样阐述他对于孩子教育的理解。

就让我们稍稍关注一下在整件事中好像有意被忽略的虎妈的孩子吧!很奇怪的是,从各种公开的媒体报道中我们很难看到有关这两个小孩感受的报道,当然我们这里不能也无法对这两个不知道是幸福还是不幸的小孩的心理感受进行主观的猜测,可是对照陶行知先生的观点,我们还是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那两个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自由。伟大的哲学家罗素在《素物的道德与幸福》中阐述过这样的观点:人们长大后往往会过分在意那些小时候缺失的东西。我们当然希望那两个小女孩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幸福,可是也许对自由的过度关注会给她们以及她们的家庭带来些许的麻烦。

我们成功地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的舞台,这是虎妈对于她教育成功的标志性描述。可我们更关心的不是小孩是否成功,而是小孩是否幸福。幸福不在去任何目标的路上,幸福就是路。 Happiness isn't on the road to anything. Happiness is the road. -- Bob Dylan的外婆这是前微软、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发于45日的微博。

三:表扬

下面的这个故事很可能你已经烂熟于胸、倒背如流,但它实在过于经典,还是重温一下吧!以求温故而知新。

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石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并让男生到校长室。等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经在那儿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块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的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学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样的方式。陶先生拿出第四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糖发完了,谈话也该结束了。”

第一次看完这个故事感觉自已像被一颗子弹准确击中心脏般动弹不得,陶行知先生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对教育惩戒时机的把握,对教育惩罚手段的精心选择,惩罚过程中语言艺术的运用之妙等等都让人叹为观止,回想起自已工作过程中曾出现过的不耐烦、从小朋友角度看来的无名火,真是让人汗颜和羞愧!这是一个值得天天读的好故事。

发泄怒火式的批评解决不了问题,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想表扬表扬瓦特、牛顿、爱迪生之类的人物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至少这还可以在将来说明自已有眼光,当然这是个玩笑。

短短数千字的文章当然无法穷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我带来的震撼和启迪。可正如陶行知先生改名的原因那样: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由此将姓名由“陶知行”改为“陶行知”。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在我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将“与宝贝同行——先行而后知”

 

 

 

 


评论(共0条)
我要评论

    正在保存评论,请稍候...    (0/100)